案例查詢

目錄切換
目錄切換


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裁判書 -- 民事類

【裁判字號】96,訴,1119
【裁判日期】961025
【裁判案由】損害賠償
【裁判全文】
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96年度訴字第1119號
原   告 己○○
      卯○○
      乙○○
      壬○○
      巳○○即許淑娥).
      戊○○
      辰○○
      癸○○
      辛○○
      丑○○
      寅○○
原   告 庚○○
兼上12原告共同訴訟代理人
      子○○
輔 佐 人 丁○○
被   告 甲○○
訴訟代理人 陳宏盈 律師
複代理人  許博堯 律師
      丙○○
上當事人間損害賠償事件,本院於96年10月11日言詞辯論終結,
判決如下:
    主      文
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。
訴訟費用新台幣伍仟玖佰伍拾元由原告負擔。
    事實及理由
壹、兩造之聲明:
  一、原告:(一)被告應給付新台幣(下同)550,000元,及自民
      國(下同)95年4月21日起至清償日止,按年利率5%計算
      之利息。(二)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。
  二、被告:如主文所示。
貳、原告主張:被告甲○○與訴外人王文口、王添興等3人為王
    再取之繼承人。47年間,王再取將登記為其父王長(已於此
    前之27年,即日治昭和13年間死亡)、王定、王木、王修及
    王樹等5人名下之清水鎮○○段橋頭寮小段第114地號土地內
    之8釐3毛,與原告之父許爐簽訂買賣契約(嗣該土地於57年
    間又分割出第114-2地號土地,該契約所用之文字為「杜賣
    契字」),契約訂立之後,許爐旋於該筆土地上興建房屋居
    住,48年王再取死亡,被告等3人繼承取得王再取該筆土地
    之應有部分,其後於74年間被告等3人又向第114地號土地之
    其他共有人取得該筆土地之全部應有部分。91年間許爐死亡
    ,原告等繼承許爐之遺產。47年間王再取與許爐簽訂契約後
    ,王再取雖將土地交與許爐占有使用,惟卻遲未將土地之所
    有權移轉登記,被告等三人既係王再取之繼承人,即負有將
    土地之所有權移轉登記給許爐之義務,惟被告與王文口、王
    添興卻未為之,以致92年間訴外人林阿依拍賣程序取得王
    文口之應有部分後,隨即對原告提出回復共有物之訴訟請求
    拆屋還地,致原告95年4月21日遭判決敗訴確定(94簡上字
    第266號判決),因而產生無法佔有使用系爭土地,及房屋
    將遭拆除之損失,爰依民法第227條第2項之規定,一部請求
    被告賠償聲明所示之金額等語。
參、被告則以:王再取與許爐於47年間並未成立買賣契約,縱使
    原告所提出之杜賣契字影本為真正且買賣關係成立,王再取
    於訂約當時,第114地號土地並非王再取單獨所有,王再取當
    無法履行該契約,係屬於不可補正之瑕疵,應類推給付不能
    之規定,請求損害賠償,惟原告遲至96年4月23日始行提起本
    件訴訟,請求權已罹於時效等語,資為抗辯。
肆、經查:
  一、以下之事實為兩造所不爭,本院採為判決之基礎:
    (一)王長於27年(昭和13年)2月1日死亡,死亡時之繼承人有
      王吝、王再取2人。
    (二)王再取於48年10月7日死亡,繼承人計有:被告、王文口
      、王桂蘭、(蔡)王杉、(蔡)王配、王添興、(楊)王
      慰;目前王再取之繼承人為被告、王文口、(蔡)王杉、
      (蔡)王配、王添興、(楊)王慰、王桂蘭(55年死亡)
      之繼承人蔡竹山、蔡福泉、蔡春居、蔡春和、蔡湘穎(淑
      滿)等11人。
    (三)許爐於91年死亡,其繼承人計有:己○○、卯○○(以上
      2人因被繼承人許隆興於63年死亡而再轉繼承)、乙○○
      、壬○○、巳○○、許秀卿、辰○○、癸○○、辛○○(
      上7人因被繼承人許隆文於民國87年死亡而代位繼承)、
      丑○○、寅○○、子○○、庚○○等13人。
    (四)臺中縣清水鎮○○段橋頭寮小段第114之2地號土地係於57
      年3月11日因同地段第114地號分割增加之地號;47年2月
      17日當時,第114地號土地登記之共有人計有王長(應有
      部分3/9)、王木(應有部分1/9)、王修(應有部分1/9
      )、王樹(應有部分1/9)、王定(應有部分3/9,50 年
      11月23日移轉登記於楊水枝),其後所有權應有部分異動
      之動態如本院卷第103頁、第104頁之附表所示。
    (五)第114、第114之2地號之土地共有人林阿對原告起訴請
      求拆除地上物(本院93年度沙簡字第296號、94年簡上字
      第266號),經於95年4月21日判決原告應將如94年度簡上
      字第266地號判決附圖所示E、F、G部分拆除確定。
  二、原告主張被告應負民法第227條第2項負損害賠償責任,係
      以其父許爐生前在47年2月17日向王再取買受清水鎮○○段
      橋頭寮小段第114地號土地內之8釐3毛,惟許爐生前僅取得
      土地之占有,迄未完成土地所有權之移轉登記,嗣土地之
      共有人之一林阿對原告提起拆屋還地之訴,經法院判決
      原告敗訴確定,原告因而受有損害為由。被告主張王再取
      、許爐間並無上開買賣關係一事,先行暫置不論;依原告
      之主張,其於本件訴訟所行使者,為繼承自許爐、關於47
      年2月17日買賣契約(原告所提出之契約書影本稱為「杜賣
      契約」)之權利,而該買賣契約之權利義務關係,則因許
      爐、王再取2人相繼死亡而發生繼承,茲就兩造間之法律關
      係之沿革說明於後:
    (一)許爐、王再取間於47年2月17日訂立「杜賣契字」,48年1
      0月7日王再取死亡後,被告、王文口、(蔡)王杉、(蔡
      )王配、王添興、(楊)王慰、蔡竹山、蔡福泉、蔡春居
      、蔡春和、蔡湘穎等11人共同繼承王再取之遺產,王再取
      基於上開買賣契約之權利及義務,即轉由為被告等11人準
      公同共有(參照民法第1151條、第831條。依民法第115 3
      條第1項之規定,繼承人對於被繼承人之債務,負連帶清
      償責任);許爐於91年死亡,己○○、卯○○、乙○○、
      壬○○、巳○○、許秀卿、辰○○、癸○○、辛○○、丑
      ○○、寅○○、子○○、庚○○等13人亦共同繼承許爐之
      遺產,許爐基於前開買賣契約之權利義務亦由原告等13人
      準公同共有。上開繼承開始之事實(許爐、王再取死亡)
      發生前後,出賣人王再取及買受人許爐之權利義務具有同
      一性,僅發生權利義務主體之變動,對於權利之內容並不
      生影響。
    (二)按買賣契約為負擔行為,而非處分行為,買賣契約並不以
      出賣人就買賣標的物有處分權為生效要件;出賣無處分權
      之物與民法第118條第1項、第2項前段所定:「無權利人
      就權利標的物所為之處分,經有權利人之承認始生效力」
      、「無權利人就權利標的物為處分後,取得其權利者,其
      處分行為自始有效」無涉。本件系爭土地於35年7月10日
      辦理總登記時,登記為王再取之父王長(應有部分3/9)
      ,及王木(應有部分1/9)、王修(1/9)、王定(應有部
      分3/9)等5人所共有,此有原告所提出之土地登記簿、共
      有人名冊可證(本院卷第32頁、第33頁),惟事實上王長
      於台灣光復前之日治時期昭和13年即民國27年2月1日死亡
      ,自不可能再為土地權利之主體,並於35年7月10日辦理
      土地總登記為系爭土地之共有人,是上開土地總登記之內
      容顯有錯誤。依內政部「台灣光復初期誤以死者名義申辦
      土地總登記處理要點」第1點之規定(見82年1月,內政部
      編「台灣土地登記制度之由來與光復初期土地登記之回顧
      」第253頁,並參照最高法院91年台上字第1282號判決)
      ,王長之合法繼承人得檢具相關證明文件,依該要點申請
      更正登記。雖王再取並非即等於王長之全體繼承人(見前
      述肆、一之(一)之記載),惟依前揭說明,王再取出賣土地
      之行為,係屬負擔行為,並不以有處分權為必要,許爐、
      王再取之買賣契約仍屬有效之契約。原告主張:王再取於
      47 年出賣土地時,並無土地完整之處分權利,惟至74年
      間被告、王文口、王添興等3人取得土地全部之所有權時
      ,相關之瑕疵已經補正,被告、王文口、王添興等3人自
      74年起,負有使原告取得系爭土地所有權之義務云云,係
      屬混淆負擔行為、處分行為分際之誤會。換言之,被告等
      11人負出賣人之義務,係基於繼承開始(王再取死亡)事
      實之發生,與被告、王文口、王添興等3人於74年間取得
      系爭土地所有權全部之權利無涉。
    (三)許爐、王再取間係就第114地號土地內之8釐3毛進行買賣
      ,並已將土地之占有移轉許爐;惟47年2月17日買賣當時
      ,第114地號土地係登記為王長、王木、王修、王樹、王
      定等5人所共有,王長並已於台灣光復前之日治時期之民
      國27年2月1日死亡。按民法繼承編施行法第1條前段規定
      :「繼承在民法繼承編施行前開始者,除本施行法有特別
      規定外,不適用民法繼承編之規定」,依前開規定,王長
      既已於日治時間死亡,其應有部分3/9,由王再取與王吝
      二人分別共有,故許爐、王再取於47年2月17日買賣當時
      ,第114地號土地內登記為王長名下之應有部分3/9應係王
      再取、王吝準分別共有(民法第831條、第817條),按民
      法第819條規定:「各共有人,得自由處分其應有部分。
      共有物之處分、變更、及設定負擔,應得共有人全體之同
      意」,王再取仍無法單獨處分原屬於王長3/9之應有部分
      ,惟此項瑕疵,係於許爐、王再取買賣契約成立之時即已
      存在,而非於契約成立後始發生,自無可歸責於王再取(
      及王再取之各繼承人),難認王再取應負不完全給付之債
      務不履行責任。
    (四)民法第349條規定:「出賣人應擔保第三人就買賣之標的
      物,對於買受人不得主張任何權利」,同法第353條規定
      :「出賣人不履行第348條至第351條所定之義務者,買受
      人得依關於債務不履行之規定,行使其權利」,此為買賣
      權利瑕疵擔保之規定。王再取出賣第114地號土地內之8釐
      3毛與許爐,惟王再取僅係登記之土地共有人王長之繼承
      人之一,並無該土地特定部分(即8釐3毛範圍之土地)之
      處分權;從使依最高法院55年台上字第3267號判例所示:
      「共有人將共有物特定之一部讓與他人,固為共有物之處
      分,其讓與非得共有人全體之同意,對於其他共有人不生
      效力。然受讓人得對於締約之共有人,依據債權法則而請
      求使其就該一部取得單獨所有權,對於不履行之締約人除
      要求追償定金或損害賠償外,亦得請求使其取得按該一部
      計算之應有部分,與他共有人繼續共有之關係」,惟王長
      之應有部分3/9為王再取、王吝2人於台灣光復前繼承而分
      別共有,未完成更正登記、並將原屬王長之應有部分進行
      分割前,王再取仍無該應有部分之處分權,核其情形仍屬
      自始主觀不能,依前揭規定,應由王再取對許爐負權利瑕
      疵擔保之責任,而應依給付不能之規定,對許爐負損害賠
      償責任。
    (五)請求權,因十五年間不行使而消滅。但法律所定期間較短
      者,依其規定,民法第125條定有明文,又同法第128條規
      定:「消滅時效,自請求權可行使時起算。以不行為為目
      的之請求權,自為行為時起算。許爐、王再取間之買賣契
      約因王再取自始主觀給付不能,而應由王再取依權利瑕疵
      擔保之規定,適用給付不能之規定負損害賠償責任,已如
      前述,王再取自47年2月17日起對許爐依權利瑕疵擔保之
      規定,依給付不能之規定負損害賠償責任,則此損害賠償
      請求權之時效期間之未日為62年2月17日。原告於96年4月
      23日提起本件之訴,顯已逾時效期間。至於第114、第114
      之2地號之土地共有人林阿對原告起訴請求拆除地上物
      (本院93年度沙簡字第296號、94年簡上字第266號),經
      本院於95年4月21日判決原告應將如94年度簡上字第266地
      號判決附圖所示E、F、G部分拆除確定,一事雖為兩造所
      不爭,惟王再取依約既已應適用權利瑕疵擔保之規定,依
      債務不履行之規定對許爐負損害賠償責任,其原定之給付
      義務即已不存在(債之內容已變更),不能認為自95年4
      月21日起,應由被告及其他王再取之繼承人另負不完全給
      付之損害賠償責任。
  三、據上所述,許爐對王再取之損害賠償請求權已罹於15年之
      時效期間,且原告對被告並無另行發生之不完全給付損害
      賠償請求權,則原告依民法第227條第2項之規定,請求被
      告給付聲明所示之金額及利息,於法無據,應予駁回。
  四、兩造其餘主張及所提證據與本院上開論斷無涉或無違,不
      予一一贅述。
伍、本件訴訟費用額為原告所繳納之第一審裁判費5,950元,由
    敗訴之原告負擔。
陸、結論:原告之訴為無理由,依民事訴訟法第78條,判決如主
    文。
中  華  民  國  96  年  10  月  25  日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民事第二庭    法  官  王  銘
正本係照原本作成。
如對本判決上訴,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。
中  華  民  國  96  年  10  月  25  日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書記官